前言
说起建设街,我们在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外国人多”“酒吧多”“美食多”等这些描述,却未曾想起建设新村原有的历史地域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更迭,建设新村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在居住的年轻居民或外来居民对于建设文化历史更是了解越来越少。
建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办机构: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2011年入驻建设街,为更好传承发扬建设新村的历史文化,重拾新村的记忆,社工多年来致力于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建设印象馆”系列活动以及培育“社区资源搜罗队”等服务,通过“建设印象馆”的新村文化历史展示以及老街坊的介绍,结合社区探索、访谈重要人物、文献资料查阅等多种形式,推广和宣传建设新村的历史文化。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开始建设新村的文化之旅,为你讲述它的一段段“威水史””感受新村浓浓的文化底蕴。
建设新村的缘起
建设街地处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第一个工人新村——建设新村而得名。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在黄华乡东的孖渔岗一带征地13.3万平方米,兴建60幢平房和四幢二层楼工人宿舍,安排4700多工人居住。1953年建设新村落成。作为建国后广州第一个由政府拨款兴建的工人住宅区,当时新村的一砖一瓦都出自建筑工人之手,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辛勤的汗水,筑造了自己的美丽家园。
展开全文
内容:建设新村全景图
时间:1953年
图片来源:越秀区档案馆
内容:建设新村新貌
时间:2010年
图片来源:建设街文化站
内容:建设新村工人宿舍外景
时间:1955年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建设新村的配套设施落成
五十年代初,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建设新村陆续修建了肉菜市场、粮油店、运动场、幼儿园、医疗站、公共厕所、小学校等市政设施,并举办多样化的活动,丰富新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内容:新村居民在新村工人医疗站就诊
地点:建设三马路
时间:50年代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内容:市政工人组队参加广州机关足球赛获奖留影
地点:建设新村足球场
时间:1956年
图片来源:蔡金春(第二排左二)
有记者曾采访过78岁的蔡金春老人,他感慨万千地说40多年前正是风华正茂,如今早已两鬓斑斑。他说好多人都已经去世了,不过还在世的工友仍会不时相约打麻将。其实蔡金春的儿女都在澳洲,但他拒绝子女的邀请移民到澳洲,选择继续留守在新村,他说因为他的根在这里。
内容:市政老工人与小学生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70年代
图片来源:何丽文
建设新村孖渔岗涌
孖渔岗涌从淘金坑自东流入建设街辖区,经六马路由东向西南横穿建设新村,于洪胜街汇入东濠涌。孖渔岗涌于70年代后期由明渠逐步改为渠箱式排水渠。
内容:孖渔岗涌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70年代初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内容:孖渔岗涌旧貌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70年代初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五十年代的市政工人
建国后,广州市大力开展市政设施建设,大规模修建道路桥梁,改造市区排水系统,在广大市政工人的努力下,市政设施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图为五十年代市政工人的工装。
内容:50年代市政工人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50年代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预制件房屋的建造
在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广州,房屋建筑的基本过程是挖地基—安装预制柱—安装预制墙身板—吊装预制楼面板和预制楼梯,当所有吊装工序完成后,再批荡墙身,安装门窗,做好地台即完成预制件房屋的建设。由于预制件房屋缺点是抗震防水能力差,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受限制,从80年代后期90年初起,房屋建筑开始用框架结构、钢结构建造,此后高层建筑在广州不断涌现。
内容:用预制件修建楼顶隔热层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50年代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内容:兴建预制件房屋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50年代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内容:预制件房屋
地点:建设新村
时间:50年代
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
建设新村的前世今生——旧貌换新貌
经过时代的发展变迁,建设新村也逐步被改造,原有的旧貌被翻新,更凸显出现代的气息。新村居民的居住生活更为舒适和便捷,对精神需要方面的满足也有更进一步的追求。
建设四马路13-16号楼房旧貌
建设四马路13-16号楼房新貌
建设四马路9-12号楼房前巷旧貌
建设四马路9-12号楼房前巷新貌 居民在此健身运动
建设四马路5-8号楼房前巷旧貌
建设四马路5-8号楼房前巷新貌
建设三马路废品收购站前巷旧貌
建设三马路废品收购站前巷新貌
建设五马路35号大院改造前
建设五马路35号大院改造后
榕树头 邻里情
榕树头广场是建设新村居民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憩息地,平时聚集在这里的多是老人、小孩,他们在广场跳舞、闲聊,玩耍,一同分享生活中的趣事,畅享新村历史文化的变迁。
榕树头广场现貌
而建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正坐立在榕树头广场右侧(建设街文化站二楼),社工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义卖服务、节庆活动、关爱特殊长者等系列活动,加深居民间彼此的互动,增进社区的邻里情。
建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场地
居民聚集在这里欣赏舞台表演
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李嘉斌,办事处主任李毅强等领导赞赏居民所做的手工义卖作品
社区志愿者和工疗站学员同台表演 《共圆中国梦》
生活的年轮不停在转动。每一张老旧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如今我们只能看着这些照片去回顾和感受新村的历史文化。昔日的新村——简陋淳朴,,如今的新村——奢华大气,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但却是时代变迁最好的印迹。
忆惜昨天,珍惜当下。希望新村居民能更加珍惜这片土地,共建美好家园。
供稿:建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下一次"叹美食 公益情——建设街的美食文化之旅”等着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图为五十年代市政工人的工装。内容:50年代市政工人地点:建设新村时间:50年代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预制件房屋的建造在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广州,房屋建筑的基本过程是挖地基—安装预制柱—安装预制墙身板—吊装预制楼面板和预制楼梯,当所有吊装工序完成
预制件房屋地点:建设新村时间:50年代图片来源:市政集团公司建设新村的前世今生——旧貌换新貌经过时代的发展变迁,建设新村也逐步被改造,原有的旧貌被翻新,更凸显出现代的气息。
地,共建美好家园。供稿:建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一次"叹美食 公益情——建设街的美食文化之旅”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