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周前布置的另一篇作文,是在读完苏轼的六则人物论(《宋襄公论》《秦始皇帝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伊尹论》《周公论》)之后,任选一历史人物来评说。写人物评论,就不得不论是非。谁是谁非,众说纷纭。现代史学观,强调客观知识,反而显得千篇一律,也容易作弊,“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们鼓励成一家之言,对待人、事、物要有鲜明的态度,不要温吞水。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乡愿不可取。
习作七:
王荆公论
作者:岱川
古来之变法者,鲜有成也。一时功成身退,而能利于后世者,则少之又少。何故?变法所以犯天下之至难,以其非时利人和而不可为也。况变法之度,无可参照之范,遂常于当世便起纷争。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昔者商鞅变法,严刑重赋,自置于不善之危道。纵使秦国强富,然而众怒难逃。安石变法,每每援引商君典故以证其可行,颇遭诟病。今日观之,安石欲以政令行仁政也,其立身之本,是商鞅所不及。然其二者之败,同失于人也。
宋承唐之后,百年国力犹盛,治平无事。然国之上下安逸和平,文胜于质,冗兵冗官蓄而不去。至神宗一朝,外失燕云,朝野难聚;年谷不登,贪吏横行。仁宗时,有范公希文变法未成,其主张十事,欲澄清朝野之乱象,然后使民安生致富,是先治人而后治法;三十年后,安石力推新法,是先治法而后治人。后世对范、王二人评价甚异,大抵来源于此。
盖尝试论之。事有终始,北宋欲平外患,必先培其国力;欲培其国力,必先抚其生民;欲使生民有养,必先肃正其官吏。安石之变法,意在富国强民,实未通达人事天时也。急于用人,反增冗官闲禄;变化田制,使民无所适从;固执而往,不惜失其朋友。青苗诸法,非长推久行不能见其成。关乎天下之大事,纵满朝文武同心尽力,亦难料其终也。何况其长处议论喧豗,意见水火之中耶?
南宋以后,多有变法亡国之论。呜呼!安石正直之士,知敬事节用,而失于爱人使民,以至于折其品格抱负,遭非议为商鞅、申不害之流,岂不哀哉![编者注:很中肯!]
习作八:
浩然正气
——易安居士论
作者:咲樱
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她心忧天下,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我喜欢她诗辞,有时柔情如水,像《如梦令》一样,带着淡淡的怜惜。有时浩气冲天,如《夏日绝句》对项羽的赞颂,让人热血沸腾。有时也会很清闲淡雅,让人身心舒畅。
她给我一种南北朝女英雄花木兰的感觉,英气勃发,正气浩然。同时让我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这种感觉让我的心澎湃不已,想成为像她一样的女大人。[编者注:的确,男人、女人都能成为大人。要成为大人,需要配天,而不是夺权。]
习作九:
明太祖论
作者:时晋
元朝末年苛行政令,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明初祖朱元璋参军起义,征战四方,攻无不克,灭元逐虏,平定天下,封国号大明。
昔有周以礼治国,仁政天下而长盛不衰;亦有秦崇法束民,人皆严守其行,能汇众力于一处,故雄霸六国。今之明太祖既无周之仁义,又非秦法之无情,然全凭一猛治国,一则勤政勤学,三十一载朝夕不离国事,精气皆聚于此矣。再则以凶涛之势欲除宫中腐败之风,人人皆自持。
论语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祖临政,废宰相,设厂卫、都察院以监察百官,肃其言行。此乃外象之规而非人心之教化,若一人欲示其正行,乃常行之不正;若一国之下,皆摄于监察而行正轨,其必也无长久之日而毕露原形。行易诛而心难束也,此若将决而未决之堤,常生平地之风波。锦衣卫横行无忌,强窥百官而无所忌惮,以酷刑加诸于罪者,明祖又设庭仗于朝以摄人心,众臣皆惶惶难安,谨言慎行,无敢触忌者。后世之草木子谓: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家之和睦观其家风家教,国之兴盛不衰则论其君政。太祖之德在于其知民之所望,其生于布衣必感人间疾苦,此人之常情。太祖政多重民轻官,原民乃国之大本,此必然之理。岂明祖虽感于民,然过贬于士子,失其中也,则难久居尔。亦有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国之象在于开国之君。明祖励精洪武盛世,肃杀百官之恶风,然用力过猛而刑于后世皆效法,虽禁而无用矣。此多耗大明之正气。百官不宁,百姓安得宁?无怪乎明祖自叹其政曰: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皆因如此。
试论之,治国之要需持乎中行而体察上下,然则易动摇国之本。洪武帝初政强求于现世之象,其则必然治标而无益于本。况杀之重臣,颇有失于义,丧人心之不耻。此皆起于明祖之用劲过甚,偏乎正道。为人者亦如。凡行事太甚刚猛而无丝毫回旋之地,刚而易折,猛而难顿,危也。[编者注:可以进一步思考:朱元璋为何能打下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习作十:
曾文正公论
作者:庭燎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出舞台剧的话,那么清朝,可以说是“家族王朝”一幕最后的演员。在康乾盛世看起来出色的情节后,迎来的不仅是清朝的暮年,还有一个时代的终点。
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刚经过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冲刷。从原来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解放出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去宗教的紧张限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积压太久的暗流一经爆发,便不可控制。一时间,科学、艺术空前的发展,人文精神也出现了重大革新。整个欧洲大陆,全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就当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满怀自信的来到曾今传说中遍地黄金的“黄金国”时,看到的,却是一副由腐败、享乐、自负交织而成的帝国暮象,还有一扇在谈判桌上打不开的贸易大门。
于是,鸦片战争由此诞生。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几次战役几乎将中国变成半殖民的社会,然而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洪秀全趁此时民心不定,创“拜上帝教”,以“圣子”的名义蛊惑摇摆不定、祈求安稳的百姓。且短时间内已成气候,攻克过六百余座城市,疆域包括了江西、湖北、苏州、浙江一带等地。此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情景,中国未曾没有过,但与之前不同且有至关重要的是:几次战役的惨败、科学技术的落后加上鸦片带来的萎靡不振,动摇了中国百姓以往固守的一切认识、精神,乃至信念。
此时的中国,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修补、重建或坚守都不解当务之急,唯有救人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编者注:引用得好!]
曾文正公生逢此时,纵有盖世之才,仅凭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决计解不了三尺之寒。但光就其灭太平天国一役和一股“打落牙齿和血吞”的信念,用自己的立身行道为中国人正信,敲钟。便已经是在那个时期能为社会、人民做出的最有效的努力。
后世评价给曾国藩的评价中,不乏“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等称号。多从“津门一案”与欧洲人妥协而起。但试问:此时的中国若是冲着一时激愤,就与法国开战,意义何在?代价如何?
总而言之,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无非使百姓重新建立起对自身的自信,对中国的自信。反观曾文正公处理“津门一案”,非但不能被妥协所带来的怨愤之声压倒,也许更该坚决的让百姓知道我们今天的屈辱是为什么?明天的路又在哪里?
最后引用曾国藩家书里的两段话:“劝其痛着祖鞭,并心一往。对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编者注:“毁伤之意,史家不取。”本文是也!试问诸君:为何史家不取毁伤之意?传统的史家精神和叙史笔法是什么?]
习作十一:
左文襄公论
作者:初熹
曾对左宗棠的印象不深,甚至比较模糊。后来看了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才对此人有些了解。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欲成大事者,以修身,齐家为始。”左宗棠少年立志,攻读儒家经典与经世致用之学。虽考场失意,但得众多人赏识。曾与林则徐彻夜长论国家大事,有不谋而合之见解。那时的左宗棠,意气风发,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咸丰二年,长沙危机,正被太平军围攻之时,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欲保家为国,平定叛乱。名是佐幕,实为佐以兵事。左宗棠殚精竭虑,日夜策划。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助力下,太平军久攻三月而无果,便撤围北去。这,才是他一生功名的开始。
为人中肯,不暧昧随流是他的长处。他曾多次批评曾国藩,指出他的缺点不足。虽说是至交好友,但还是不留情面。曾国藩曾有过三次自杀。第二次欲自杀之时,偶遇左宗棠。没想到左宗棠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大骂。当头棒喝般将曾国藩骂醒了,使其勇气倍增。但这条长处也有其不足,就是时常不给人留余地,一棍子打死。他为人稍有些傲气,因为少年之时便为四方之人所知,又得大臣林则徐之称赞。认为自己高人一筹,也因如此,险些丧命。所以为人处世,该退让的不应进,需进不可瞻前顾后。做人不应在一条路上卡死。说话写作也是一样,应表明观点,但需留有台阶。
在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左宗棠便狠狠的批评了他。说他会坏事,说他误尽苍生。左宗棠看错他了,这一点却又有失中肯。李鸿章当然不愿签,可慈禧只想换和平,又有何办法。梁启超曾言:“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李欲力挽狂澜,可终究无力回天。
在我看来,他是个直性子,并深谋远虑。曾国藩曾为左宗棠上书朝廷,为准左宗棠开办“团练”,可左宗棠偏偏不打“湘勇”的旗号,却叫“楚军”。只因当时“湘勇”以立下赫赫战功,威震天下。若“团练”军队的名号又为“湘勇”的话,朝廷便会认为,曾国藩是为扩充势力,欲造反。那时,有麻烦的便是曾国藩了。
左宗棠为人处世够挺拔,不为墙头草。“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是他讲过的话。细细体会,蛮有道理,文字中有其阳刚之精神。穷困时,立的住,虽身无分文,但心忧天下,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功成名就之时,不被周围之贪腐之气影响,对得起心。晚清之时,敛财之风弥漫在政府之中,但身为大臣的左宗棠却独立不依。他是不好财物的,也不喜于好占便宜之人相处。身“淤泥”之中,如莲花般而不染。
左宗棠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过花甲有五,至新疆,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最终收复新疆,名垂青史。
这一遭,没白来。[编者注:很好!人活着,都是一辈子,我们自己打算怎么活?]
习作十二:
一念执着
——梁思成先生论
作者:继明
当在中国古建慢慢消失的时候,这时有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梁思成。
他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者,在古建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而让我最敬佩的不是他的学术成果,而是他对于古建的热爱与付出。
抗战时期,大家都将故宫中的文物当做国宝,抢运到大后方,但却鲜有人注意到古建,更有甚者,当时为甘肃为整顿市容,而将门楼摧毁。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提出: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而梁对于古建的保护,又不止于中国,在对美军提供文物保护清单时,他还把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地区列入在内,日本的京都与奈良,因为他觉得: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可见梁心胸之宽广。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梁与林徽因都患有旧疾,同时营造学社也落入资金困难的地步,然而,无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没有磨损他们对古建的热情,在西南联大期间,还用英文著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不仅让中国人知道古建的价值,同时,也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古建,这一著作,无疑是伟大的。
在解放之后,由于城市规划,要将北京城墙拆毁,梁在中间几次劝阻,也没能保住。
他一生在做的事,可在“文革”却成了复古”典型,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一天我下班回来,发现一箱林先生生前与思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纹饰草图,被扯得乱七八糟,还踏上很多脚印。我正准备整理,思成说,算了吧!于是让我把这些图抱到院子里去,他点燃火柴默默地把它们烧了。最后的一张他拿在手中凝视了良久,还是扔进了火堆。结婚几年,我没有见过他哭,但在这时,在火光中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这是林洙的记述。
他没有被战争或是疾病摧毁,却毁于“文革”,自己一生做的事却要自己承认自己错了,这怎么想也让人难受。
梁思成是个诚恳、热情的人。[编者注:很好!对生活充满热情,这很重要。尤其是年青人。]
另附二则简讯:
第一则:今年九月,辛庄师范实验学校将增开一个小学实验班,即二三年级的混龄班,招生7岁半到9岁半之间的孩子。
第二则:目前,现有的中学实验班,是一个八九年级的混龄班,孩子的出生年龄在2001年至2003年之间。今年九月,将开放少许插班的名额。招生的年龄放宽一年,即在2004年9月之前出生的孩子,可插班入学。
具体报名手续,可联络李老师18513157731,或加她微信咨询phoenixlifenge。
谢谢关注!
摄影:冯刚老师
点评:明雨老师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一滴水“新浪博客、“辛庄师范”新浪博客及关注”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和“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咨询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家之和睦观其家风家教,国之兴盛不衰则论其君政。太祖之德在于其知民之所望,其生于布衣必感人间疾苦,此人之常情。太祖政多重民轻官,原民乃国之大本,此必然之理。岂明祖虽感于民,然过贬于士子,失其中也,则难久居尔。亦有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国之象在于开国之君
之士,知敬事节用,而失于爱人使民,以至于折其品格抱负,遭非议为商鞅、申不害之流,岂不哀哉![编者注:很中肯!] 习作八:浩然正气——易安居士论作者:咲樱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她心忧天下,有一种特殊
513157731,或加她微信咨询phoenixlifenge。谢谢关注!摄影:冯刚老师点评:明雨老师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一滴水“新浪博客、“
是个诚恳、热情的人。[编者注:很好!对生活充满热情,这很重要。尤其是年青人。] 另附二则简讯:第一则:今年九月,辛庄师范实验学校将增开一个小学实验班,即二三年级的混龄班,招生7岁半到9岁半之间的孩子。第二则:
生的孩子,可插班入学。具体报名手续,可联络李老师18513157731,或加她微信咨询phoenixlifenge。谢谢关注!摄影:冯刚老师点评:明雨老师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