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图片来自杨毅《永远20:我们的NBA》
1996年的那个秋天,我刚刚来到上海。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位于5号楼的502宿舍,是一间有趣的宿舍,6个人,分别来自六个地方:天津的,福建南平的,江苏盐城的,浙江千岛湖的,来自四川涪陵,后来划归了重庆的我的上铺,还有我,一个北京的小伙儿。我那时和现在一样,爱说话;又不像现在,我留着一头中分的长发。前面的发梢拉下来,可以碰到下巴。我们是来到大上海的外地人,热衷在外滩、南京路和人民广场一带晃荡。
我在外滩照了张相,那张照片装了个相框,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房。背后的浦东,孤零零的,只有东方明珠一座高大的建筑,连金茂都还没立起来。上海人当时的口号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我常常在书房里蹓跶,就看着那张照片。如果我有机器猫的时光机器,我就去那年的浦东,买很多很多房。
整整20年前。这20年的发端,对我而言,就像漫画里的情节,是一场连着一场的误会。
展开全文
我本来不想去上海体育学院念体育新闻的。我想成为一名纵横寰宇(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寰宇)的国际新闻记者,去报道那些世界上的大事儿(其实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大事儿)。那时候的北外,著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小语种的提前招生,全北京的重点中学才有推荐名额,我们汇文中学——有百年历史的汇文中学也在其列。我报了葡萄牙语,要是考上了,我就不用参加高考了,而且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委托培养项目,所有学费都是国际台出,毕业之后直接派驻里斯本5年。
对我和我们家来说,这都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家并不富裕,这能帮我们省下很多学费;我严重偏科,文科强劲,数学巨次,北外提前招生是考口试、面试、语文、英语四科,全是强项,完美避开了我的软肋;最重要的是,国际台啊,里斯本啊,国际新闻啊,这是我的梦想。
红五月,我们就去北外考试。面试那天,我还记得我穿了一条白裤子,我历史上就这么一条白裤子,面试的考官老师特别喜欢我,使劲冲我乐。我估计是因为我长得帅,又对答如流,老师也没见过会说评书的小孩儿。四门都考完,过几天一发榜,我在我们那个考班40多个学生里排名第二。按照规则,每个考班招前7名,三个班一共招21名。考第二的意思就是,妥了!我们汇文中学的教导处主任也跟我说,妥了!你算是放假了!
什么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不用高考的孩子好喜欢;哪个叫打破玉笼飞彩凤,遁开金锁走蛟龙。在距离高考还有50天的时候,在其他同学还奋战三伏人生决胜退后一步死向前半步生的时候,我突然解放了!再没老师管我了!我想来上学就来,上数学课也能看新概念英语了;想不来就不来,我上午还看总决赛呢,72胜的公牛拿冠军了,我半夜还看欧洲杯呢。我都被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叫去帮他们批其他同学的模拟试卷了,我步伐轻快,我云中漫步,同学们看着我就烦得慌,我人生赢家了。
那是我记忆里最美妙的时间,时长25天。时间飞进了6月,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有一天,我们班的班主任,一位个子不高,北大毕业的才子,神色严峻地把我叫进了他的办公室。他说,我接下来要跟你说件事,你得有思想准备,我怕你接受不了。北外的录取通知书今天到学校了,咱们学校有三个同学考上了,可是啊,没有你……
脑袋在轰鸣啊,闪电从左耳击穿进去,又从右耳飞出来。时隔多年,用个文言词儿来从容我当时的感受,就是,我懵逼了。我是迷途的羔羊,六神无主,怎么办怎么办。班主任说,赶紧给你爸打个电话吧。
我爸也懵了,飞到学校,找教导处主任,教导处主任也懵了,怎么会这样,带着我爸一块儿找北外招生办,说你要前7名我们这孩子第2你凭什么不要?北外那边说,我们是综合考虑。我爸说你综合考虑你考个毛试啊,你考试不就看考试结果吗?北外那边说那我们也没辙,反正录取通知书已经发了,我们要你不要谁啊?我爸说你们这不耍流氓吗?北外那边说你不乐意你上高招办告我们去啊。
所以,结果是,没辙了。在我18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世界上没什么公平可言。
我爸又给我妈打了电话,我妈当时正在黄山旅游,她还做着儿子已经上了北外的春秋大梦。我妈从山上哆嗦着坐着索道飞下来,又打了飞的飞回北京。第二天傍晚,我们三个人坐在家里,夕阳的余晖从阳台里洒进来,相对无言。现实就是,你小子得继续回去复习参加高考了,但我已经快一个月没念书了。
我妈心疼她的儿子,她看着我蔫了的样子说,要不今年不考了吧,休息休息,复读,明年再考。
我说我不乐意,那我不是比我们班同学都小一岁了么,那我不成留级了么。我不喜欢让他们这么看我,虽然在最近的两天里,他们已经从看着我得瑟又烦又恨,变成了集体可怜我。
于是,我要高考。我成了1996年北京市崇文区(如今已亡区)最后一个提交高考志愿的高中毕业生,比本区所有孩子晚了三天。我连夜复习做题,我爸我妈连夜研究我报什么志愿。我决定报什么志愿的情景是这样的:我在我的小屋里做题,他们在外屋喊我。
我爸:哎这有个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系,教外国人说中国话,我觉得这个挺适合你,而且估计外国人钱比较好挣。这个报第一志愿吧?
我:行。
我妈:这儿还有个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系,你不喜欢看球吗,报一这个,阿姨她们还能照顾你(我妈上海人)。这个够本科线就能提档。师范和体育院校是提前提档,不行就上这个。
我:行。
虽然我一直说行,但结果就是不行了。在一个月没念书之后,我先天的弱项数学在高考里毫无意外的没有及格。靠着语文英语的底子,外加高一时拿到的1500米跑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加上的20分,我绝杀了那年高考北京的本科线,1分不多,1分不少。我肯定是教不了外国人说中国话了,我就想,去上海吧。
这一去,20年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了。
你看,这就是真实的故事。我从不在我的故事里说,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年少时的梦想,是因为我一定要这样云云。如果我去了北外,我就不会去上海体院读体育新闻;如果我没有读体育新闻,我就不会成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如果我没有要做一名体育新闻记者,我就不会毕业要进当时最好的纸媒之一《北京青年报》的体育部;如果我不是要进北青报的体育部,那个部门里一共6个人,已经有2个写足球的,原来写篮球的刚提升成了副主任,从此不写稿了,我——一个曾经12岁就代表北京踢过全国比赛,在上海体院还被教练招去和校队一起训练的守门员和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就不会把我的工作专项改成篮球;如果我没有改写篮球,今天你们就不会认识我。
我在把专项改成篮球的时候,八千足记奔海埂,北京写篮球的吃火锅一张桌子就坐得下,CBA总决赛只有5个记者去采访。1999年的夏天,我已经在北青报毕业实习。当时的北青报就在潘家园桥的东头,我们家住在潘家园桥的西头。我们家对面,是著名的潘家园古玩市场。我每天穿过潘家园桥去上班,都会遇到有人哭天抹泪,手里拿块石头讲他们家的故事,遭了大难,只好卖祖上的家传了,这块石头我3万就给你,跟白送你一样!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姑娘哭,准确地说,是在抽泣。她手里拿着一张《体坛周报》,上面的头版是追风少年王治郅被达拉斯小牛队选中的新闻。从那儿开始,中国篮球突然展开了一个宏大的时代。
2001年夏天,我第一次去采访NBA总决赛,在路上巧遇央视转播组的孙正平老师和张卫平指导。人生地不熟,搭央视的车同行。我每天给孙老师读读当地的报纸,说说两个球队的概况。最后孙老师说,小杨毅你这说得不错呀,我看表达的都挺清楚,回去以后上我们这儿来说说试试吧。
这就是生活。你曾经痛苦和无奈她的安排,但她从不理睬你的抱怨,而是狂奔而去。你只好追上她,她跑多远,你就跟她跑多远。
20年前,我坐在我们家的客厅里,和我爸妈相对无言,不知道北外不要我,我还能考到哪儿的时候,想起那一道道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解的数学公式,看见桌上堆着的杂乱无章的大学招生简章,我以为那是我最晦暗的时代。
在我大二即将结束的那个夏天,我站在学校一家小卖部的前面,看着他们18寸的电视里,迈克尔乔丹右手拉球,左手轻推,好风儿,直把那船儿轻送,在拉塞尔面前完成公牛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投。
从那儿以后,我的同学、朋友,都不看没有乔丹的NBA了,NBA在绝望的造星,不停地推出下一个乔丹。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将来我会成为一名篮球记者。我以为传奇已经闭合,但事实上,那只是通向下一次豁然开朗的通道。
在时代的巨变里,我学习,成长,痛苦,蜕皮,寻找,改变。过去20年,因为科技的飞跃,世界变化的速度超过了过去2万年,就像坐在一辆突然油门踩到底的保时捷里,给人巨大的眩晕感。互联网来了,那是传统媒体称霸的尾声。悉尼奥运会之前,新浪的人第一次找我谈合作,特别客气,搞得我还真以为他们是哪个没前途的小单位的。在那之前,我已经知道QQ了,但基本用来胡扯聊天。我还曾经尝试过一次网友见面,那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词儿叫恐龙,我幸亏做了功课,先躲在暗处偷偷地看,然后望风而逃。
在互联网刚刚到来的很长时间里,我感到世界突然间错乱了。原本,我以为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的价值观,我们从小在生活里形成的价值观,就是普世的价值观,人们都应该这样思考。我习惯了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单项的输出,我讲述,人们去倾听。但互联网成为了一张把每个人结入在其中的大网,它让你在一个平面上轻松地审视,这世界有多少不同经历、不同文化、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观念,而每一种不同都在发声。仿佛每一天,我都能看到不同的事情在沸腾,都能听到世界在争吵。我所描述和报道的最为人熟知的名字,科比,姚明,艾弗森,麦迪,勒布朗,即使在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是篮球世界里最杰出的一群运动员,但他们无不陷落在巨大的争议声里。争议声如潮水一般涌来,冲平沙滩,然后无声地退去。在这个时代里,我相信每个人都习惯了拥有互联网的生活,但每个人也被互联网困扰和改变了太多。这是轰鸣着的,有无数表达,无数存在的20年。我们爱它,我们也恨它。
最终,当我回过头去看,那都是我挣扎的情怀和岁月。当你已不那么恨,也不再那么爱,因为你已不再年轻,你已渡过了你的黄金时代。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永远20——我们的NBA》这本书。我试图在这里提醒各位,也提醒自己,我们一起共同经历过什么。当你经历的时候,你是在命运的误解里,在轰鸣着的表达和争议里经历的,你不知道那些故事,还有你自己将走向何方。但当你回过头去看它,你是在平静和安详里去玩味的,你会有更坚强的内心,会有更独立的思考,你会感到更多的乐趣。在这本书里,我们选择了20年来NBA最重要的20个关键词,以它们来作为这20年的脉络,关键词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也可能是一个现象,但他们产生的影响,都贯穿了整个时代。所有的20个章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都不只是在篮球场上去展开画卷。我们试图在重现那个时期NBA联盟的运作,讲述篮球运动过的发展,讲述美国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试图展现一个平面的,让你自由行走的世界。
我想重现的,是这项运动在过往20年里赋予你我的,深深的代入感。让你想起当那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你怎样思考,你如今还好吗?
感谢大姚和老马为这本书作序。历史上中美篮球领域互相输出的最重要的两个名字,和我们一起,经历着改变。
——摘自《永远20:我们的NBA》,首发于”杨毅侃球“
《永远20:我们的NBA》
一番对NBA过往20年的倾力回溯
一场携手纪念彼此青春的洗礼
一代中国NBA观众的共同追忆
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书
杨毅讲述的NBA,比你了解的更精彩!
关于《永远20:我们的NBA》
相信有不少朋友读过杨毅的《笑侃NBA》和《姚明传》。两本书均为节目成书,先有节目,后有书。《永远20:我们的NBA》是杨毅真实意义上自己写下的第一本书,也毫无疑问会是杨毅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书。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本书即将面世。
《永远20》分成了20个章节,用20个关键词,20段故事:科比、公牛、高中生、黄金一代、奥本山、马刺、国际球员、停摆、扩军与搬迁、斯特恩、魔球、多纳吉、中锋、快打旋风、社交媒体、詹姆斯、三巨头、斯特林、梦之队和中国。在书中,杨毅不只在重叙赛场上的故事,读者将会看到整个社会和文化演进的缩影;看到这些故事,也会让你想起,那时你在哪儿,你在做什么,你是谁。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杨毅系著名篮球评论员,是最早深入探访NBA的中国记者,2002年起在中央电视台任篮球解说顾问,也是第一代参与网络解说的篮球评论员,是目前中国篮球解说最为人熟知的声音之一。杨毅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兼具出色的文字能力,无论写作还是讲述,都有着打动人心的神奇魅力。
预售现已开启,还不速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预售通道
转发有礼
转发本条微信到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尚书后台,我们每日将抽取1名幸运读者,送出护腕、篮球等精美礼品一份。详情请关注公众号菜单“获奖名单”。机会有限,先到先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预售链接: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就去那年的浦东,买很多很多房。整整20年前。这20年的发端,对我而言,就像漫画里的情节,是一场连着一场的误会。 展开全文我本来
了个相框,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房。背后的浦东,孤零零的,只有东方明珠一座高大的建筑,连金茂都还没立起来。上海人当时的口号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我常常在书房里蹓跶,就看着那张照片。如果我有机器猫的时光机器,我就去那年的浦东,买很
,遁开金锁走蛟龙。在距离高考还有50天的时候,在其他同学还奋战三伏人生决胜退后一步死向前半步生的时候,我突然解放了!再没老师管我了!我想来上学就来,上数学课也能看新概念英语了;想不来就不来,我上午还
高考了,而且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委托培养项目,所有学费都是国际台出,毕业之后直接派驻里斯本5年。对我和我们家来说,这都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家并不富裕,这能帮我们省下很多学
们这么看我,虽然在最近的两天里,他们已经从看着我得瑟又烦又恨,变成了集体可怜我。于是,我要高考。我成了1996年北京市崇文区(如今已亡区)最后一个提交高考志愿的高中毕业生,比本区所有孩子晚了三天。我连夜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