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_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表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7-24) 数据库 14 5

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_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表

此时此刻,解密历史周期行情如何轮动

安信策略

2017.09.14

■风险提示:经济不达预期;地缘政治风险;通胀超预期

本周特别关注

我们在此前行业比较思考系列一中(详见《》)对历史周期股行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了全面客观梳理;在行业比较思考系列二中(详见《》)对本轮周期股因何而起、何时见顶、能否扩散和后续如何进行深刻详实的系统性回答。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着重分析周期股行情的内部轮动和后续轮动。

展开全文

从2005年至今,周期股共经历九波明显的行情,其中四波行情与A股共振形成牛市,五波行情存续在A股震荡期间。从2005年起,周期股共经历九波明显的行情:其中2005年6月-2007年10月、2008年10月-2009年8月、2010年7月-2010年11月以及2014年7月-2015年6月四波行情与A股显著共振形成牛市;2012年1月-2012年3月、2012年12月-2013年2月、2016年5月-2016年11月、2017年1月-2017年4月、2017年6月至今五波行情则存续在A股震荡期间。

1

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_每年汽车价格走势分析表

历史周期内部扩散依靠下游强劲需求

从历史上八轮周期行情来看,只有两轮行情起于上游,其余六轮行情起于中游,需求驱动行业顺利轮动。我们将周期分为上游资源品、中游资源品、中游制造业,其中上游资源品包括采掘、有色金属,中游资源品包括化工、钢铁、建材;中游制造业建筑装饰、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轻工制造。由于周期股上涨一般基于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期,对于中游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我们认为下游强需求是否能够持续成为行情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由于中游制造业上游大多是资源品,例如钢铁、煤炭、化工、有色等,考虑到上游资源类企业较为强势且一致性较强,叠加国际输入性因素,中游制造业对于原材料议价能力较差,往往原材料涨价会对中游制造业成本端形成显著压力;另一方面,大多数中游制造业大致处于垄断竞争阶段,产品差异性孱弱,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很难兼容,导致成本转移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下游买方市场的环境中,大多数中游制造业提升收入通常依靠产品销量,即需求端拉动。

结合历史来看,八轮周期行情中仅有两轮真正起于上游资源品,需求驱动向中游传递,分别是第四轮(2012.1-2012.3)和第六轮(2014.7-2015.6)沿上游资源品-中游资源品-中游制造传导。其中,第四轮主要是由于2012年初央行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宽松,同时房贷利率九折带动房地产市场销量攀升拉动需求,行情上演典型的“煤”飞“色”舞,随后顺利传导至中游,建材、化工、机械等板块亦随之起舞;第六轮牛市期间市场风险偏好高位,弹性较高的采掘和有色金属在牛市首尾涨幅靠前,期间中游建筑装饰、钢铁、机械、轻工等受追捧。此外,其余周期行情多起于中游,行业轮动特征明显,第一轮(2005.6-2007.10)、第二轮(2008.10-2009.8)、第三轮(2010.7-2010.11)、第五轮(2012.12-2013.2)基本沿中游制造-上游资源-中游资源/中游制造路径轮动。其中,第七轮(2016.5-2016.11)伊始周期普涨,随后沿中游制造-中游资源-上游资源顺利传导,第八轮(2017.1-2017.4)沿中游资源-中游制造-中游资源传递,上游轮动不明显。

综合来看,下游强劲需求仍为行业持续轮动的核心驱动力。如第一轮2005-2007年经济快速发展,内外需求的旺盛拉动住宅、汽车等产业链发展,进而对上下游产生十分广泛的辐射,带动有色、地产、采掘、机械、建材等等周期股顺利轮动;第二轮2008年受四万亿刺激投资拉动内需,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和基建等,制造业先行,传递至上中游资源;第三轮2010年房地产持续景气,经济短暂回暖,起于中游制造,传递至上游资源品迎来“煤”飞“色”舞;第七轮2016年受益于房地产政策放松和机械行业回暖,钢铁、机械、建材等中游行业亮眼,11月传递至上游资源。

本轮行情不同之处在于上游恒强,未来能否顺利传导还看需求。本轮周期行情于6月开启,至今已持续两月有余,跑赢大盘的一级行业除了金融和国防军工外全部为周期行业,涨幅前20的二级行业中仅有7个非周期行业,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资源品,有色金属(26.88%)和钢铁(22.35%)领舞,采掘、化工、建材涨幅居前。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周期行情上中游资源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中下游的传递力度较弱,中游制造业(轻工制造、机械设备)仅在七月上旬稍有表现。以史为鉴,上游传递至下游的必要条件是需求拉动。我们认为本轮周期行情是主要因为供给侧收缩,需求驱动相对较弱。当下游需求没有明显改善时,起于上游资源品涨价的逻辑难以支撑行情向下游传递。

立足当下,中游下半年需求端环比大概率稳中趋弱,周期行情向中游制造扩散阻力大。一般而言,GDP走势与制造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高度正相关。随着2016年下半年经济企稳且2017上半年GDP同比超预期增长6.9%,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自2016年8月起触底,并由2.80%逐渐回升至目前5%附近,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从去年的6.8%会升值7.3%。不难看出,制造业或进入产能扩张的小周期,因此下半年中游制造业景气很大程度上在于需求是否能够匹配。从最新的数据来看, 7-8月经济数据整体不及预期(7月M2增速由6月的9.4%继续降至9.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0%,前值为8.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1-6月为11%;7月出口同比增长11.2%,预期14.8%,前值17.3%; 8月工业、投资及零售消费增速全线回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0.1%,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全部不及市场预期。),或预示着下半年社会总需求环比上半年开始收缩。同时,由于上半年经济数据亮眼,下半年经济稳增长需求下降,叠加财政支出明显放缓(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4%,增速较6月大幅降低13.9个百分点)与信贷空间的提前放量(2017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14.5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9%),对于基建和房地产的依赖性减弱,进一步造成制造业的需求萎缩。因此在下游需求无明显改善情况下,中游制造业将价格向下传递难度较高,行业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本轮行情向中游及下游传导受阻。

2

历史周期后续金融消费为主,成长为辅

历史上看,金融接棒周期主要在于攻守兼备和权重砥柱作用。五轮行情金融接棒周期,关键在于金融兼具进攻(券商)和防御属性(银行、保险)以及权重砥柱作用。具体而言,券商股行业弹性高,反应较为灵敏,板块市值占比较高,往往在关键时刻提振大盘,属于进攻品种;同时,银行和保险是典型的低贝塔行业,叠加估值优势、高股息率叠,在震荡市或者熊市中具备良好的防御性和周期穿越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三轮后(2010.11-2012.1)、第六轮后(2015.6-2017.5)、第七轮(2016.12-2017.1)和第八轮(2017.4-2017.6)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成为弱市中资金的避风港。另外,金融股市值占比最大的权重股,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例如在2015年牛市之后金融股成为国家队救市主力, 2017Q1国家队持股中金融股占比达到39.55%(银行,25.34%;非银金融,14.21%)。

历史上看,成长接棒周期主要在于经济转型和IPO放缓。三轮行情成长接棒周期,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其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伴随新股发行放缓。第一轮结束后(2007.10-2008.10)各板块普跌,科技股行业增速高位取得相对收益;第二轮行情结束后(2009.8-2010.7)利率开始下滑,互联网、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振科技股;第五轮行情结束后(2013.2-2014.7)经济转型成为主要矛盾,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叠加IPO暂停提升新兴成长股的稀缺性溢价,成长随创业板走出行情。

历史上看,消费接棒周期主要在于政策利好和防御属性。六轮行情消费接棒周期,归于政策鼓励消费和防御属性。第二轮后(2009.8-2010.7)政府由重投资转向鼓励消费,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出台,催生消费行情。消费防御属性体现在第三轮(2010.11-2012.1)、第六轮(2015.6-2017.5)、第七轮(2016.12-2017.1)和第八轮(2017.4-2017.6)后,行业普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风格偏向防御,消费稳定业绩增长获得青睐,白酒多次走出亮眼行情。

第一轮行情(2005年6月-2007年10月)之后:成长和消费相对占优

第一轮行情(2005年6月-2007年10月)之后:成长和消费相对占优

本轮行情结束后(2007.10-2008.10),A股市场步入为期一年的熊市,市场普跌,成长、消费表现相对占优,周期风格垫底。其中,计算机、通信、传媒等成长行业跌幅较小,医药生物、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和商业贸易等消费品种也相对上证综指取得超额收益。具体而言,成长风格主要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板块受益于经济转型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软件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8年1-7月行业收入同比32.4%,同期全球经济放缓,国内GDP从2007年二季度15%直线下滑至2008年四季度7.1%)。通信行业方面,电信重组(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完成,叠加3G牌照发放行业迎来新发展。另外,消费风格占优则归于抗通胀和防御属性。经济全球农产品市场进入大牛市,国内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截至2008 年6 月,国际市场小麦、大豆、玉米价格上半年涨幅达到58.60%、113.18%和68.97%),CPI高企下(期间平均6.7%)投资倾向抗通胀板块。另外,医药行业2007年从前期药品降价中逐渐复苏,三季度121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0.7%,在消费板块中表现抢眼。

第二轮行情(2008年10月-2009年8月)之后:成长和消费崛起

第二轮行情(2008年10月-2009年8月)之后:成长和消费崛起

本轮行情结束后(2009.8-2010.7),A股市场震荡下行,涨幅前十行业均为成长和消费行业,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占据前三甲,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商业贸易、农林牧渔、休闲服务涨幅居前。具体而言,成长风格归于行业景气快速上行,2010年开始互联网、消费电子快速发展提振科技股。其中,电子2010年上半年景气复苏高位超预期,前4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达到56.4%,Gartner等机构纷纷将2009年底对半导体行业增速预期由10%~15%上调至27~31%;同时,消费电子大幅增长成为行业快速反弹的动力,3月手机、笔记本产量同比增长超过20%和45%。另外,消费风格归于政策利好和防御属性。其中,医药生物领涨,得益于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如2009年中药产业发展专项成立及2010年4月医疗体制改革等,行业进入医药-医疗-卫生保障产业链重构;医药行业2010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47%,业绩稳定增长成为市场下跌中防御工具。除此之外,2009年政府鼓励消费,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2009年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商品房销售9.37亿平方米,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9%,消费板块由此获得超额收益。

第三轮行情(2010年7月-2010年11月)之后:消费和金融略相对占优

第三轮行情(2010年7月-2010年11月)之后:消费和金融略相对占优

本轮周期行情之后各行业普跌,市场风格偏向防御,消费和金融略占优,跌幅较小的前五行业有食品饮料、银行、休闲服务、通信、家用电器,只有食品饮料和银行跑赢大盘。具体而言,消费和金融占优归于其防御属性。其中,食品饮料跌幅最小,主要归于行业业绩稳定增长。受益于消费升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加速提升(2009、2010年和2011年国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8%和17%),2011年一季度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1.5%,远超过A股19%的增速。同时,白酒景气上行成为市场亮点,尤其是高档白酒,“涨价”之下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1 季度营收、净利增速分别达到39.5%和40%。除此之外,银行业绩稳定,2011年央行三次加息共0.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75%,远高于全部A股20%增速,叠加当时银行估值处于历史底部,2011年底PE6.91(历史中位数16.46)和PB1.38(历史中位数2.41),盈利叠加估值使其防御性在熊市中价值凸显。

第四轮行情(2012年1月-2012年3月)之后:消费、金融相对占优

第四轮行情(2012年1月-2012年3月)之后:消费、金融相对占优

本轮周期行情结束后,A股市场继续震荡下行,消费、金融相对占优,跑赢大盘的行业有医药生物、房地产、建筑装饰、公用事业、休闲服务、非银金融、银行、家用电器。除具备防御属性的消费和金融取得相对收益外,房地产受政策红利接棒周期。具体而言,销售筑底(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降幅超过20%)、稳增长需求增大(经济下行趋势持续,三季度GDP降至7.4%),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利好地产板块(6月和7月央行连续降息两次,首套房贷利率从85折明确下限为至7折),地产成为逆周期中的亮点。

第五轮行情(2012年12月-2013年2月)之后:成长风格引领市场

第五轮行情(2012年12月-2013年2月)之后:成长风格引领市场

本轮周期行情之后,成长板块表现极其强势。2013年2月-2014年7月成长、消费、稳定、周期、金融风格涨跌幅分别为34.62%、8.72%、-9.45%、-10.25%和-19.15%,成长风格遥遥领先,周期和金融垫底。就行业而言,传媒、计算机、通信、电子占据涨幅前四,超额收益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传媒和计算机。具体而言,成长行业领涨归于新兴行业叠加IPO暂停。其中,2012年11月由于证监会开启IPO自查核查,IPO暂停长达13个月达历史最长,提升新兴成长股的稀缺性溢价。另外,经济下行且复苏乏力,中央明确表示不再进行大规模经济刺激,大盘蓝筹行情低迷;同时,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占据优势,代表中国经济的新方向,创业板走出结构性牛市,成长股取得超额收益,,如超级电视概念的乐视网(255%)、手机游戏概念的中青宝(374%)和掌趣科技(207%),金融电子商务平台的东方财富(232%)等。

第六轮行情(2014年7月-2015年6月)之后:金融和消费跑赢大盘

第六轮行情(2014年7月-2015年6月)之后:金融和消费跑赢大盘

本轮周期结束后市场步入熊市,金融和消费接力,银行、休闲服务、食品饮料、房地产、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跑赢大盘。具体而言,金融和消费跌幅较小归于其防御属性。其中,银行股抗跌属性凸显,尤其是在牛市结束后的前三个月,跌幅居行业最小(-29%,同期上证综指-47%),归于银行股作为国家队救市主力,叠加混业经营转型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红利,成为市场资金的避风港。另外,市场系统性风险之下,食品饮料板块低估值(PE28倍,历史中位数30倍)、前期涨幅落后(第六轮行情期间倒数第二)。

第七轮行情(2016年5月-2016年11月)之后:金融和消费相对占优

第七轮行情(2016年5月-2016年11月)之后:金融和消费相对占优

本轮周期行情结束后,意大利公投、监管层限制险资举牌、美国加息在即、限售解禁规模大(12月3700亿、1月4000亿)等增添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偏好走低,因此防御性强的金融和消费板块占优,银行、国防军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跌幅较小。其中,银行受益于低估值(PE6.93,中位数6.66;PB0.94,中位数1.16)、高股息率(银行2016 年股息率4.2%,远高于全市场的1.6%)叠加不良资产债转股加快导致基本面改善,弱市中具有防御价值。另外,消费板块除了业绩稳定之外,叠加年末消费旺季,同样成为震荡市中保守之选。

第八轮行情(2017年1月-2017年4月)之后:金融、消费抱团取暖

第八轮行情(2017年1月-2017年4月)之后:金融、消费抱团取暖

本轮周期结束后,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对市场流动性和情绪造成较大冲击,具体而言,4月以来金融监管力度发力,尤其是银监会政策频出(《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整顿同业理财,以及开展“三违规”、“三套利”、“四不当”专项工作;另外,流动性收紧,一周SHIBOR一度从2.66%急剧增至2.93%,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一个月期间从四月初2.84%一路上行至五月初3.43%,风险偏好明显回落,抱团取暖现象也较为突出。弱势重质,金融、消费“防御价值凸显,仅非银、家电、银行、食饮取得正收益,另外,“漂亮50“成为市场抱团的对象,4-6月五粮液(37%)、中国平安(35%)、苏泊尔(29%)、美的集团(29%)、青岛海尔(28%)、泸州老窖(28%)、新华保险(25%)、贵州茅台(23%)、格力集团(22%)、招商银行(20%)等走出龙头行。

本轮周期预计并没有结束,若结束后大概率是金融接棒,同时关注结构性成长。目前供给侧收缩持续加码(详见,环保政策边际强化的趋势不变,叠加流动性环境尚未出现明显恶化,下半年经济大幅下滑可能性较低,本轮周期行情的核心逻辑并没有被破坏。进一步考虑到未来周期业绩释放(EPS)仍将提供保护,即使短期或存在调整,中期见顶的概率也较小。若本轮周期进入尾声,那么大概率是金融接棒,同时应关注结构性成长。(详见。

转自:陈果A股策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24 18:48:45 回复

    中占据优势,代表中国经济的新方向,创业板走出结构性牛市,成长股取得超额收益,,如超级电视概念的乐视网(255%)、手机游戏概念的中青宝(374%)和掌趣科技(207%),金融电子商务平台的东方财富(232

    1
  • 访客 2022-07-24 12:55:52 回复

    苏泊尔(29%)、美的集团(29%)、青岛海尔(28%)、泸州老窖(28%)、新华保险(25%)、贵州茅台(23%)、格力集团(22%)、招商银行(20%)等走出龙头行。本轮周期预计并没有结束,若结束后大概率是金融接棒,

    2
  • 访客 2022-07-24 16:28:28 回复

    7月M2增速由6月的9.4%继续降至9.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0%,前值为8.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1-6月为11%;7月出口同比增长11.2%,预期14.8%,前值17.3%; 8月工业、投资及零售消费增速全线回

    3
  • 访客 2022-07-24 13:20:29 回复

    ,银行业绩稳定,2011年央行三次加息共0.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75%,远高于全部A股20%增速,叠加当时银行估值处于历史底部,2011年底PE6.91(历史中位数16.46)和PB1.38(历史中位数2.41),盈利叠加估值使其防御性

    4
  • 访客 2022-07-24 13:49:20 回复

    始收缩。同时,由于上半年经济数据亮眼,下半年经济稳增长需求下降,叠加财政支出明显放缓(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4%,增速较6月大幅降低13.9个百分点)与信贷空间的提前放量(2017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14.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