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苗卫国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7年前那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反赌扫黑”令中国足坛这池水重新变得澄澈起来,绿茵场上也渐渐多起了踢球孩子的身影。尽管大环境清新了,但“远虑”依旧!因为踢球孩子未来的“出口”还远不够“宽广”,还远不足以打消家长们的“近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在,一切都在转机,希望正在孕育……就此,本报进行了深度调查,理一理踢球的孩子到底有几个出口,这些出口又如何“出”,难度又有多大?
1、职业足球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如何才能踢上职业足球?这个问题足足困扰了中国几代踢球人。抛开技战术水平等纯专业领域的门槛不说,踢球的孩子多、职业联赛参赛少,这一“僧多粥少”的局面就挡住了绝大多数踢球孩子的“职业梦”。
“中国有16支中超球队,按每支球队25名国内球员报名算,一共有400名球员;考虑除外援的常规轮换的主力球员可能仅在10人左右,金字塔顶的中国球员仅有160人。而这也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实际到塔尖的人数可能还不到50人。”这是苏宁掌门人张近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疾呼中国联赛全面扩军时,间接为踢球孩子做了一道有关“出口”的算术题。毫无疑问,要踢上职业足球就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这座独木桥上甚至脚刚刚着地就被挤落桥底。
展开全文
国作金,青岛足坛名宿,当过“健力宝”留洋巴西的助教,当过颐中时代的主教练,作为朱广沪的助手进过国足教练组,而今是青岛科技大学教授。从职业足坛转向大学教坛,国作金在关于踢球孩子“出口”这一话题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踢球的孩子能进入职业队梯队的本来就不多,能从梯队升到一队的就更少了。以前竞争还不算激烈的年代,一支梯队能有八九个孩子能进入一队,现在大概只有两三个了。”更为残酷的是,即便能踢上一队也难能打上主力,“马永康、邱忠辉他们那一批算好的,进入一队基本上都能打上主力,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对于打不上主力的“板凳球员”,除了转会去其他球队试试看,再就是到低级别的联赛去踢球。几年下来,很多一队球员便被慢慢地“自然淘汰”掉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青训工作的岛城名宿张全利,谈及踢球孩子挤职业足球“独木桥”时,同样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从1983年到1988年5年间,接受他培训的孩子能踢到职业俱乐部预备队的不过四五十人,而最终进入一队,端上职业足球饭碗的不到20人,这些人中打上主力的倒是有十四五人,其中就有岛城球迷非常熟悉的高明、李帅、姜宁、刘震理、姚江山等名将。
来自民间青训机构的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青岛绿茵足球俱乐部总经理吕洋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校园足球培训,十多年深耕青训,培训的孩子数以万计,除了发掘出一个“小梅西”李明,踢上职业足球也只有目前中能的吴凯、葡乙的秦成以及绿城的邵仁哲,进过职业俱乐部各级梯队仅有100余人,进入预备队的也不过十多人。
2、高校特长丨高校多了但门槛高了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出口”之狭窄,风险之大,令人唏嘘不已。让孩子踢球的家长没有不望子成龙的,没有不期待自己的孩子像中韩大战中建奇功的于大宝那样光耀门楣的。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些进入职业队的孩子,不得不凭借着足球技艺,去打通第二个“出口”,那就是上大学。
提及中国足球的福将于大宝,就不得不说道说道青岛第66中学。这是一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在青岛足球圈里有着独特的地位,“青岛港”上会踢球的老一辈当中不少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自从青岛举办“市长杯”足球赛以来,该校夺得了高中组27届中的20届冠军,也是山东省“体彩杯”前三甲的常客,除了于大宝、还培养出了像姚江山、朱建荣等近20位职业球员。不过,上大学才是这所学校最能吸引踢球孩子家长的地方。该校校长侯金堂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学校每届高三毕业生有十多个踢球的孩子,基本上都被高校“抢”走了。
显然,与挤职业足球“独木桥”相比,上大学的“出口”要通畅得多。据青训资深专家张全利介绍,他所带过的89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上了大学,大部分去了青科大、山师大,有的甚至还能进入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山大等名校。绿茵足球俱乐部培训的孩子当中,也有近50人踏进大学的门槛。
据记者了解,目前踢球孩子上大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校单招,一种是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随着单招高校的越来越多,很多孩子是通过单招圆了大学梦。66中踢球的孩子很多通过单招进入了武汉体院、山东体院等体育高校,学习的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体育专业;少部分孩子以优秀运动员的身份进入了综合性大学,选择的是诸如国际关系、市场营销等非体育专业。
“国家二级运动员证”,这是每一个踢球孩子报考大学的必不可少的资格证。上大学比挤职业足球的独木桥容易许多,但上大学的门槛也在渐渐变高。除了踢球孩子翻倍增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取得也越来越难了。比如,山东省高中组足球赛冠军全队仅获得8个二级证资格,亚军是7个,第三、四名各有5个,证书数量比之前也有所减少。拿到证书还必须过文化课高考这一关,高考成绩至少要达到二本线65%以上才行。对此,国作金感慨颇深,“过去,我们青科大一年能招十多个孩子,最近这两年只能招三四个,很多踢球好的孩子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考不进来。”
踢进职业俱乐部预备队和进入一线队的孩子,也有机会升入大学,像正在恒大效力的青岛籍球员邹正以及曾进入国青队的前中能球员徐群等人,当年都是凭借“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身份进入青科大的。要想取得“一级证”必须是省运会冠军和全国前8,每个队的名额同样也有限制。在66中侯校长看来,难题并非拿证一个方面,还有些藩篱需要破除,“发证的是体育主管部门,而上大学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确认,这个环节衔接起来也容易出问题。”
3、联合办学丨创新“出口”孕育无限希望
如何给踢球的孩子找到更多的“出口”,这个话题深深困扰着教育主管部门。在由中国足协举办的中国足球名宿辅导团“未来之星”计划北京站28日的座谈活动中,与会代表就着重提出要“打通升学出口”。而这一“出口”的难点、痛点已经不在中小学方面,而是如何打通高校这一关。可是,苦于教育部迟迟没有“顶层设计”,这一难点、痛点只能由地方在政策允许的空间里创新解决。
青岛作为全国著名的足球城和全国足球改革试验田首批四个城市之一,这两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如何解决“出口”难点、痛点这一课题的探索。据记者了解,去年,青岛教育主管部门就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联系,希望北师大方面能在青岛建分校,联手办学培养足球教练和师资力量,为青岛踢球的孩子增添一条上大学的捷径。可惜的是,北师大在这之前建了珠海分校,无法继续在青岛分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山师大听说青岛未能牵手北师大之后,体育学院的领导专程赶到青岛来商谈联合办学。据悉,联合办学的方式是开设“定向足球班”,定向招收青岛踢球的孩子,山师大方面态度非常积极。然而,要想突破目前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必须面向全省的政策,还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
虽然高校“出口”未能有效打通,但是青岛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突破口。去年9月份,青岛财经职业学校开设了体育设施经营与管理专业,这也是山东省目前唯一开设此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本月22日该专业的裁判课程正式开课。据该校校长曲可夫介绍,学校之所以开设这一专业,初衷就是为了给踢球的孩子找到一个最终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出口”,“踢球的孩子决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如今全国范围内从事体育产业的人员太少,而国家又出台了体育产业规划,所以就为喜欢足球的孩子专门打造了这个平台。”
其实,财经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一专业是与青岛中能深度合作的结果,招收的28名学生当中,有14个孩子来自中能的U16梯队,该校校队的有11人。这28个孩子当中并非都是踢球高手,其中的3名女生就是纯粹的足球业余爱好者。在课程设置方面,曲校长可谓用心良苦,除了运动训练学、教练员课与裁判员课等专业核心课程外,还有安排 语、数、英、政、史、地、计算机基础和公共礼仪八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多几个“出口”,能够在走向社会之后,迅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按照学校的规划,这些孩子未来有5个发展方向:一是拔尖队员成为职业球员;二是通过足球特长生招考进入高校;三是考取足球裁判或教练员证书以另一种形式走向绿茵场;四是到足球俱乐部、体育场馆、体育企业从事营销和管理工作;五是通过与德国和韩国合作,去国外留学继续深造。
为踢球的孩子创新“出口”,尽管面临着诸多难题,但难能可贵的是,青岛相关部门已经毅然决然地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希望就此孕育,或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桥容易许多,但上大学的门槛也在渐渐变高。除了踢球孩子翻倍增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取得也越来越难了。比如,山东省高中组足球赛冠军全队仅获得8个二级证资格,亚军是7个,第三、四名各有5个,证书数量比之前也有所减少。拿到证书还必须过文化课高考
届中的20届冠军,也是山东省“体彩杯”前三甲的常客,除了于大宝、还培养出了像姚江山、朱建荣等近20位职业球员。不过,上大学才是这所学校最能吸引踢球孩子家长的地方。该校校长侯金堂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学校每届高三毕业生有十多个踢球的孩子,基本上都被高校“抢”走了。显然,与挤职业足球“独木桥”相比
的局面就挡住了绝大多数踢球孩子的“职业梦”。“中国有16支中超球队,按每支球队25名国内球员报名算,一共有400名球员;考虑除外援的常规轮换的主力球员可能仅在10人左右,金字塔顶的中国球员仅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