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5位。
谭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
谭子是帝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氏“系出姒氏”。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曾编纂了一部《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
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具有药用价值,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薏苡又称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后来是常用的中药,又是一种人们普遍、常吃的食物。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大禹便因此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姒姓夏王朝灭于子姓商汤,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族。
由于谭子国一直就不怎么强盛,不久即沦为姜姓齐国的附庸国。到了春秋初年,齐桓公姜小白称霸诸侯,干脆就吞并了谭国。
史书中关于谭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在典籍《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王孙。
当年的谭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国。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君主谭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子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在周庄王姬佗十三年(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以“谭子不敬”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初期正是诸侯开始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谭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
展开全文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子逃奔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地的后裔子孙为了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谭氏族人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晋大夫籍谈之后有谭姓。”
“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公孙伯厣、孙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姬夷以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具是从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嘴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后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实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个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
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仍有人沿袭了谭氏、席氏、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在史籍《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十五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
当时,糠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在众目睽睽之下,糠没有办法,只好让盘瓠带走女儿。
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晃身变成了一位英俊威武的青年,公主大喜。后来公主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妻子、孩子们,世世代代在该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
这个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在诸多史籍如《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等中都有描述。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十二个姓氏,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氏家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了。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盤瓠之后,盘、冉、谭、巴、李、田为巴南六姓。”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是口传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至于盘瓠是人还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必深究,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至少证明了在中国南方确实有谭氏的另两个源头。还有学者曾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认为“南山”即为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请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谭氏,源出景颇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谭木查氏,亦称穆察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谭氏、穆氏等。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谭氏、唐氏、舒氏、劳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大禹、谭子、籍谈、盘瓠。
迁徙分布
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秦、汉时期:
谭氏发祥地在今山东省境。汉朝前后,谭氏族人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氏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部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氏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汉朝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氏“望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氏族人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氏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氏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氏族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氏族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姓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战乱频仍,谭氏族人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以避战乱。这次南迁导致谭氏族人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氏族人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氏族人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孙吴国。当时孙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南齐时期:
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氏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氏族人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兴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梁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而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氏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时期:
隋、唐两朝以前,由谭氏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的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在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于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曾跟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由于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迫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公元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隋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农历3月杨广死,农历5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至此,隋朝灭亡。
谭氏族人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42年),山东一部分谭氏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谭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宋、元时期:
谭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江西、湖南三省。
明、清时期:
谭氏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清、朝时期,谭氏族人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氏族人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氏族人分布,于是,谭氏族人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氏族人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
如今,谭氏族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氏约占全国谭氏人口的65%以上。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此外,还有六升堂、双桂堂、壹本堂、源本堂、敦伦堂、敦本堂、思亲堂、善断堂、敬爱堂、福荫堂、笃亲堂、焕荣堂、念本堂、文元堂、端平堂、怀裕堂,等。
历史名人
谭夫吾:(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吴国人物。
谭 峭:(生卒年待考),字景升;泉州人(今福建泉州)。著名五代时期道教学者。
谭 纶:(公元1520~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谭坊人。著名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元春:(公元1586~1637年),字友夏;湖广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著名明朝文学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谭 拜:(生族年待考),满族,他塔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查昆木()。著名后金时期将领、大臣。其父他塔喇·达音布事太祖,仕至都统。谭拜少时即从征伐,累管兵部吏部尚书,加世职二等男爵。
谭廷襄:(公元?~1870年待考),字竹崖;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著名清朝大臣。谭廷襄是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顺天府尹、刑部侍郎等职。
谭绍光:(公元?~1863年待考),祖贯广东南海里水村兴义坊,广西桂平人。著名太平天国慕王。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浏阳人。著名清朝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鑫培:(公元1847~1917年),原名谭金福;江夏人(今湖北武昌)。著名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革新家。谭鑫培自创“谭派”,被誉为清朝“同、光十三绝”之一。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鑫培的代表剧目有:《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战长沙》、《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乌盆记》、《镇潭州》、《王佐断臂》、《南天门》等。
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满族,他他拉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妾室。出生在一个北京的旗人家庭。原名他他拉·玉龄,由于满人身份会招来麻烦,所以按音转关系改成汉人姓氏谭。1937年初正在北京读中学堂的谭玉龄被溥仪选中,从北京前赴长春。4月6日在新京(今长春,当时的满洲国皇宫)被册封为祥贵人。婚后,与溥仪感情甚笃。五年后因伤寒病去世,得年22岁,被追谥为明贤贵妃。按清朝贵妃例治丧,殡于长春般若寺,满洲国垮台后,溥仪嘱族人将其棺柩火化,骨灰转存于北京亲属处,溥仪获释后,曾一度接至自己家中,后由侄儿小瑞代为安葬。而玉龄的那张玉照,溥仪一直带在身边,直到1967年逝世。
谭人凤:(1860~1920),亦名谭有符,字符善、石屏,号石叟、雪髯;湖南新化福田村人(今湖南隆回鸭田乡南塘村)。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著有《石叟牌词》等,另有《谭人凤集》刊行。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畏三;湖南省茶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北伐军总司令。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谭延闿先是变卖家产将穷途末路的孙中山迎往上海,随后他又聚湘军一万多人,讨伐陈炯明。1924年,谭延闿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以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
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著名中共政治局原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谭植棠:(1893~1952),曾用名昌泰;广东高明区明城镇濠基坊人。著名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著名现代地质学家。以大量证据纠正了德国人李希霍误把白垩纪确定为二迭一石炭纪的错误推断。著有《四川峨嵋山地质》、《北京西山地质志》等。
谭天度:(1893~1999),广东高明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员优秀党员。
谭 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将。
谭甫仁:(1910~1970),广东仁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希林:(1908~1970),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冠三:(1908~1985),湖南耒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家述:(1909~1987),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谭天哲:(1912~1998),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谭开云:(公元1914~2003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震林:(1902~1984),原名谭喜起;湖南攸县城关镇人。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指挥家、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谭友林:(1916~),湖北江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文邦:(1911~1987),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右铭:(1910~),四川云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友夫:(公元1917~1976年),原名谭幼福;河南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知耕:(1917~2001),河南光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谭善和:(1915~1991),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乃达:(1938~),吉林农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辅烈:(1903~1982),江苏高邮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谭伯羽:(1900~1982),名翊,谭延闿长子;湖南茶陵人,生于长沙。民国政府高级官员。
谭良德(1965~ ):广东茂名市人。中国跳水运动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广东省首届“十杰”青年、广东省政府记大功、特等功。
谭 晶(1977年9月11日~):山西省侯马市人,中国青年女歌唱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谭 盾(1957年8月18日~):湖南长沙人,著名作曲家,现旅居美国纽约。约翰·凯奇的追随者,以其非常规音像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1987年获巴托克国际比赛首奖、1988年获新西兰国际杰出作曲奖、1990年获日本人野义郎作曲比赛首奖、1993年获美国贝丝最佳舞剧音乐创作奖、1994年,其交响乐作品专辑被BBC评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并获日本文学艺术院最佳古典音乐唱片大奖、2001年获美国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曾先后应邀担任德国慕尼黑国际歌剧比赛评委、荷兰国际作曲比赛评委、台湾国际华人作曲比赛评委和美国洛克菲勒委约作曲大奖评委。
谭维维:著名歌手,2006年超级女声全国第2名。
谭建勋:秦腔小生、须生。陕西凤翔人。为甘肃省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谭建荣(1954年10月~):浙江湖州人,工学硕士、理学博士,浙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香港
谭江柏:香港著名足球运动员。
谭咏麟:当代著名歌星,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歌坛天王。
谭富荣:艺名狄龙,香港名演员。
谭艾珍:台湾演员。
谭尚渭:香港公开大学前校长。
谭月萍:前九龙东区议员。
谭炳文:香港艺人,现配音监制。
谭国侨:西九龙区议员,前市政局议员。
谭百先:艺名罗文,香港著名歌手。
谭耀宗:香港政界人物,民建联主席。
谭玉瑛:香港电视节目主持人。
谭小环:1994年香港小姐冠军。
谭耀文:香港演员。
传统文化必备公众号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添加公众号
公众号ID:ctwhltgw
传统文化论坛网
论坛直播、论坛行程、资料流通
公众号ID:CIBNHXY
CIBN汉学院
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公众号ID:bjdcgxs
大慈供销社
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的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大慈义工团团歌)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1987年获巴托克国际比赛首奖、1988年获新西兰国际杰出作曲奖、1990年获日本人野义郎作曲比赛首奖、1993年获美国贝丝最佳舞剧音乐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