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展开全文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 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 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1.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材料一看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B.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讲究含蓄美,《长松仙馆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的重要表现。
D.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水墙”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 第二段中作者列举《历代名画记》中阎立本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 第四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传统山水画特别注重画面的主次关系。
D. 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 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 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4. 赏析“材料三”第一段的语言特色。(4分)
5. 根据三则材料,分条概括“篱苑书屋”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6分)
【答案】
1. D 2. B 3. B
4. (1)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位置、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指出其形状。
(2)“4万余”说法严谨。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让人们直接认识到书屋的形象。
5. 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火秆的组合: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
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
④浓缩的入口空间与主体大空间组合: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说法不对,结合“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分析,主要是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错误,结合“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分析,是为了说明“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与北海白塔不同”错误。结合“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分析,白塔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看出白塔也是中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语言特色的能力。
这是说明语段,所以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赏析,重点分析严谨和生动两个方面。
(1)语段先交代“篱苑书屋”的位置“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再介绍其形状“方形建筑”,接着介绍其所用的材料,如“方钢”“钢化玻璃”“柴禾秆”等,这是可以看到的材料,是从近处来写的。后面是从远处来说的,介绍“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这是从形状角度来介绍的。介绍“篱苑书屋”时候,条理清晰,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严谨准确。
(2)“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中的“4万余”说法严谨,这是说明“柴禾秆”的数量,很显然即使在近处也不会很精准地数出来,此处用概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抓住“犹如”分析,把“篱苑书屋”比作“巨型鸟巢”,运用比喻,可以让人直观形象地想象出书屋的形状。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等分析,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而且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屋前屋后与自然密切相关,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结合“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分析,主要从外墙方面概括,使用“钢化玻璃”“柴禾秆”等材料,就地取材,使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建筑意境与空间。
结合“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运用大量光影要素……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分析,“阳光透过夹在立……投射到室内空间”,运用光影要素,借助外墙设计带来自然采光,“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结合“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分析,浓缩的入口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的摆放位置及台阶的作用,都体现出藏露互补的特点,在这样的空间中读书,给人一种含蓄的意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春雨落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惟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着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人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轻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有许多乡下人,在落春雨时都只梦到天晴,所以这时节,定也有许多人,在向另一个人说他的梦。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轻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适!”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轻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唉,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轻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
他们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
黄昏景致更美丽了,晚晴正如人病后新愈,柔和而十分脆弱,仿佛在微笑,又仿佛有种忧愁,沉默无言。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挖掘的土坑里,再为他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做成小坟,留下个标志的。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轻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威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到后,商人中那个年长的,提议要睡了,这侄儿却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托故他还不消化,要再缓一点。因此年长商人睡后,年轻商人还坐到那条板凳上,又同老头子谈了许久闲话。
到末了,这年轻商人也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路旁小客舍的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可以看出他世外隐者的潇洒飘逸。
B. 老人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背了那个尸身”“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平静的叙述却写出了老人悲凉的人生。
C. 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并陪老人闲谈了许久,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一份善良与同情心。
D. 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起身点灯,主要是因为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黔小景”为题,借贵州深山的小人物、小场景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大图景。
B. 小说多处写春雨,但并未带给人们希望和惬意,反而使故事笼着阴沉的色调,折射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C. 小说的语言平常朴素、含蓄隽永,在平静的叙事中隐含着深沉的孤独与忧思,展现出独特的抒情韵味。
D. 小说情节随时间推移,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了这个哀伤的故事,让读者不由生出对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8.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 商人第二天起来才发现老人在半夜里死去,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 B 7. D
8. ①孤独无依、晚景凄凉。他独守着位置偏僻罕有人到的客栈,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最后孤独地死去。
②渴望关心与关爱。他在生日当天迎来两位客人,与他们深夜长谈,甚至编造谎话安慰自己,间接表现出对受人关爱的渴望。
③心地善良。他拿出儿子的鞋给两位奔波的商人换上,因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便不忍心讲出儿子已死去的事情。
9. ①在情节上形成突转,前天夜里还热情招待客人、与客人聊天的老人突然死了,令人感到意外。
②凸显老人悲凉的生存境况,老人守着孤单的客栈,在夜里寂然死去,进一步表现了其悲凉的人生。
③激发了人们对老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当时人们生存境况的思考。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路旁小客舍的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可以看出他世外隐者的潇洒飘逸”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可知,老人的生活是很凄凉的,体现不出“潇洒飘逸”,属于无中生有。
C.“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一份善良与同情心”分析错误,“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属于人之常情;“陪老人闲谈了许久”,是因为“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
D.“主要是因为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可知,是因为老人去世了。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了这个哀伤的故事”分析错误,小说主要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1)老人是客舍主人,文中交代,他是一个“孤老”,他所在的地方是“贵州深山里”,位置偏僻,是一个孤单的客栈,可见老人的孤单。老人儿子已去世,他不仅孤单,而且无依无靠,很不幸。
(2)依据原文“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着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可知,突出老人对人的渴望;依据原文“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可知,这些表现出老人对得到人关爱的渴望。
(3)依据原文“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轻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适!’”和“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轻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可知,表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1)从情节看,前一天夜里老人还给客人准备洗脚水及吃的东西,热情招待客人,与客人聊天,第二天老人突然死了,令人感到意外,在情节上形成突转;第一天迎来客人,到当夜去世,也形成了首尾完整的结构。
(2)从人物形象看,老人孤单一人,生活在贵州深山里,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自己守着孤单的客栈,在夜里寂然死去无人知晓,孤独无依、晚景凄凉,凸显老人悲凉的生存境况,进一步表现了老人悲凉的人生。
(3)从主题上看,借贵州深山的小人物、小场景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大图景,老人的突然死去更能激发人们对老人命运的同情,对他的死戛然而止,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人们思考人的生存境况,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诵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B. 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 祭酒,本为祭祀风俗,后引为宴席礼仪。在古时也常常引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 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 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 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 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4. 甘露三年,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简单谈谈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阁还有哪些?(3分)
【答案】
10. B 11. C 12. A
13. (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 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改建云台阁,命人在此画了二十八位开创东汉基业功劳最大的将军画像,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令工匠建造凌烟阁,命阎立本在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宋宝庆二年,宋理宗建造昭勋阁,画功臣像二十四人,昭示后世;乾隆二十年,乾隆皇帝命人修葺紫光阁,为一百位功臣画像表彰。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
“桀”指的是上官桀,“安”指的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所以“桀”和“安”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CD项;“数疏光过失予燕王”,“数疏光过失”的目的是“予燕王”,二者语意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祭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意即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给予他“祭酒”的尊号。可见文中的“祭酒”是官名,不是指祭祀。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可见只是“奏请”逮捕苏武,而霍光压下了奏章,并没有说苏武被捕。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奉”,奉命;“命”,使命。
(2)“昆弟”,兄弟;“故人”,老朋友;“余”,蓄积。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麒麟阁十一功臣是十一名中国西汉名臣的总称,后世简称麟阁,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云台阁,汉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汉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年迈),在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建凌烟阁,由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
昭勋阁,宋理宗在宝庆二年命令画师把宋朝的二十四名功臣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在昭勋阁里供奉。
紫光阁,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了宣扬“十全武功”,每次军队凯旋,乾隆皇帝都要下令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平定西域准回部”前后功臣各五十,“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功臣各五十。
参考译文: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自己家中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命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
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
16.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D
16.上片写作者在道中所见雨后清新之景,引出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慨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错误,此词并未描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而是写的诗人所见的田园之景。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的能力。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自然引出诗人希望归耕田园的愿望。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树木生长罢了,这对我们育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3)“凤凰”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重湖叠巘(山+献,下同)清嘉 尽荠麦青青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写错的字:硕、叠、巘、嘉、荠、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 ①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 ② ,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③ 。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供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8.言简意赅 字里行间 铮铮铁骨
19.《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20.(1)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
(2)表达效果: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评论比较简洁,可填入与“洋洋洒洒”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先找出短句中的主干句:即《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
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
最后可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注意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
“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
“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
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
“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总体而言,虫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虫给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可谓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虫和植物的关系却是第二类——①_____________。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存在792000种昆虫,这些昆虫中,大约45%以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植食昆虫,以下简称昆虫。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是共进化理论。有化石证据表明,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行为最早发生在大约3.5亿年前。那么,②_____________?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最初由Ehrlich和Raven在研究粉蝶与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关系时提出。简要说来就是,植物通过进化,③_____________,保护了自身;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成对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昆虫食性的专化、形成动植物生态关系多样性。
21.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
C.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D.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
21.C
22.①单纯的取食行为 ②什么是共进化理论呢 ③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冒号用法为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A.用在“说”后边,引出说话的内容。B.表总结上文。C.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D.表解释说明。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本空应填与“互利互惠”相对的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故填“单纯的取食行为”;
第二空,本空应与下文“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构成设问关系,根据上文“这就是共进化理论。……那么”可知,此处应填“什么是共进化理论呢”相似的句子;
第三空,根据下文“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可知,此处应填植物通过进化产生了次生代谢物,故应填“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在“内卷”与“躺平”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先用周作人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忙”与“闲”这两者关系。“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是人生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开。“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忙”是为了“闲”。再用评价性话语“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揭示了“忙与闲”的内涵:“忙”要有价值、有意义,“闲”要有趣味、有情义。这体现出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和真正的价值。整则材料导向鲜明,结合当下青年茫然“内卷”,轻言“躺平”的现状,引导学生通过对“忙与闲”的思考,追求积极有趣、有情有义的人生。本题是一则关系型作文,写作时“忙”和“闲”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只写一方面,也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要体现“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切忌泛泛而谈,空谈道理,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实例来谈。
从写作任务角度看,写作身份是新时代青年,写作时应体现青年人的特点,得出青年人对“忙”与“闲”的看法,不能得出消极的看法,应体现青年人以奋斗为主的观点,传播正能量。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忙”与“闲”,写作中不能脱离这两关键词;学生可以结合个人或他人的奋斗经历或感悟来谈,如奋发进取是为了创造有品位的生活,从而谱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之歌。合理使用递进、对立、并列或互补、总分总、因果等逻辑关系,采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如列举王维的“入仕”与“出仕”、我们的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等事例来论证“忙”与“闲”的关系,以充分说理。
立意:
1.“忙”是为了“闲”。
2.适当“内卷”,拒绝“躺平”。
3.合理处理“忙”与“闲”,活出精彩人生。
4.“忙”要有价值,“闲”要有趣味和情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材料三:“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建筑内部唯一的隔
象。5. 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火秆的组合: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