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财政)
编者按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省财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着力支持“三个高地”建设,扎实推进财源建设工程,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规范财政管理,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已吹响。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财政高质量发展,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撑。
在湖南“两会”召开之际,“湖南财政”微信公众号推出“聚焦两会·‘湘财’有道”专栏,邀您一起在财政“账本”中感受政策力度和民生温度。
▲大美长沙。资料图片
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
为现代化新湖南添彩
冬季的洞庭湖,洲滩裸露,鱼游浅水,候鸟欢歌。据监测,眼下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已超过40万只,“洞庭观鸟”成为冬季旅游的靓丽名片。
人鸟和谐的洞庭美景,展现了湖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美画卷。
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南科学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沿湘江流域的浯溪、萱洲、唐家湖、洋沙湖等地,打造湿地公园,守护好一江碧水;
处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花垣县,加快矿业绿色转型,治理“锰三角”污染难题,打好净土保卫战;
在长株潭地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加快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
治水、治气、治土,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绿色生态屏障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色已成为湖南发展的最美底色。
▲ 经过治污改造,圭塘河畔溪悦荟绿意盎然更宜居。(雨花区委宣传部供图)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引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省财政高标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政策,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推动形成“预防与治理并举、激励与惩戒并重、保障与约束并行”的治理体系。
在革命老区龙山县,实施全省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经核定,项目区8万余亩森林以20年为期,可为全省减排1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交易价值达5618万元。
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南出台《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推动出台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20多个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省财政加强资源统筹,制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有序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双碳”新赛道,绿色能源迎来新机遇。在省财政大力支持下,湖南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模化利用,全省新能源装机迅速增长,占比增至25.2%;布局黑麋峰、安化、平江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宁电入湘”建设,利用塞上“风和光”,点亮三湘“灯和景”。
“双碳”新动能,绿色产业前景欣欣向荣。在财政政策引导下,湖南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等产业依靠新技术赋能,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长沙比亚迪、大众长沙工厂、株洲中车电动等企业主攻新能源汽车,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双碳”新优势,绿色家园展现优美画卷。过去一年,省财政着力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省际方面,湘渝、湘赣分别落实第一轮渌水、酉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资金1680万元。省内方面,安排6320万元,用于鼓励市县兑现横向生态补偿资金。
“财政支持,助力南山国家公园擦亮生态明珠。”来自城步苗族自治县的省人大代表周绪杰称,省财政支持保障南山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对“十四五”期间的项目投资和资金筹集方案进行了规划,对林麝、黑熊、冷杉等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更有力,加快打造美丽湖南最靓丽的名片。
▲ 攸县酒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攸县文旅局供图)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省财政多措并举,不断健全投入机制,在资金上提供坚实保障,助力谱写美丽湖南新篇章。
——聚焦供给关,扩大投入做增量
省财政始终把生态环保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优先保障,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去年,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形势下,省财政积极谋划做大“蛋糕”,将争取中央项目作为支持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我省生态优势,紧扣中央政策动向,成功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获中央资金27亿元,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利用关,挖掘潜力活存量
盘活存量资金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省财政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盘活“沉睡”的生态环境资金,实现闲置资金“再利用”。近年来,省财政收回调整生态环境资金2亿余元,统筹用于生态环保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聚焦市场关,改革创新赋能量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加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省财政先行先试,在全国成立首支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探索出一条财政支持土壤污染治理的新路子。出资10亿元认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争取基金支持我省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绿色发展项目。推介花垣县十八洞村等一批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融合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既要资金充足,更要“弹无虚发”。高起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如何精准发力?
省财政以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线,以“一江一湖四水”治理为重点,全盘谋划、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打好蓝天保卫战。省财政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正在修订《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暂行办法》,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考核奖惩措施。2022年,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99亿元,创历史新高。
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全省水污染防治获中央支持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常德市成功获批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打好净土保卫战。全省2022年共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9.59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91%,有力推动我省净土保卫战全面铺开。
林草兴,生态兴。省财政加大投入,2022年,统筹中央和省级林业专项资金4.15亿元,保障林长制工作顺利开展;高起点构筑良好的生态屏障,2021和2022年,长沙市和湘潭市连续成功入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 浏阳河东岸风光带生机勃勃。近年来芙蓉区重点建设东片区,构成“一河两城”新格局。(芙蓉区委宣传部供图)
提升财政资金效能
——让百姓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随着财政生态环保投入加大,如何持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省财政建立贯穿生态环境资金“事前、事中、事后”预算管理的链条,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 确保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事前严控抓基础。启动生态环境项目库建设,所有资金全部通过项目库安排,充分体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政策导向;将项目数量、质量等因素作为资金分配依据,对于项目质量较高的,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例如,今年重金属历史遗留矿渣治理全国总规模共22亿元,我省获得7.06亿元,这正是得益于我省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较高。
事中严管提效率。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绩效监控,及时发现项目管理运行和资金拨付使用中的薄弱环节,纠正执行偏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2022年,省财政厅以“十四五”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项目为试点,探索建立全面绩效管理新模式,将中央、省级及市县自筹资金统一纳入资金全过程监管,开展月度市县自查,省级季度抽查核实、半年现场调度和年度绩效考核,有效提升项目实施进度,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事后跟踪促公平。全面加强事后跟踪,促进资金公平分配。加强督查、审计和绩效评价成果应用,对存在实施进度缓慢、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项目督促落实整改,对偏离绩效目标、资金使用低效的项目及时收回资金,并在以后年度适当扣减相关资金予以惩戒。例如,对2021年度油茶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及时进行资金清算,收回资金1905万元,严格落实奖优罚劣政策。
“真金白银”投入,百姓拥有更多碧水蓝天:2022年,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6%。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较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省份第1位。主要空气污染物中全部不同程度同比下降。湘江、资江、沅江、澧水、长江湖南段、环洞庭湖河流等主要河流监测断面全部保持Ⅰ至Ⅲ类优良水平。
原载于2023年1月13日《湖南日报》
来源: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审核:省财政厅办公室(政研室)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5.2%;布局黑麋峰、安化、平江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宁电入湘”建设,利用塞上“风和光”,点亮三湘“灯和景”。 “双碳”新动能,绿色产业前景欣欣向荣。在财政政策引导下,湖南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等产业依靠新技术赋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沿湘江流域的浯溪、萱洲、唐家湖、洋沙湖等地,打造湿地公园,守护好一江碧水;处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花垣县,加快矿业绿色转型,治理“锰三角”污染难题,打好净土保卫战;在长株潭地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加快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打
明建设财政政策,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推动形成“预防与治理并举、激励与惩戒并重、保障与约束并行”的治理体系。在革命老区龙山县,实施全省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经核定,项目区8万余亩森林以20年为期,可为全省减排1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交易价值达5618万元。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南出台《全省碳达峰